孙维刚简介(1938~2002)
1938年12月出生,山东海阳郭城人,汉族,大学毕业,中国共产党党员。自1962年起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。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,享年64岁。
孙维刚老师生前系“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”、中国数学会理事、全国人大代表、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、“中国智力素质培养法之父”、“孙维刚高考特训班创始人”、“结构教学法创始人”,教育界素有“中国数学教育之父”之称。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“首都楷模”之一、“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”、“北京市模范班主任”、“全国十佳师德标兵”、“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”、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等。
点击 孙维刚研究院 关注公众号,了解更多详情
教学成果
1、1992年,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(4)班,高考平均分达534分(满分710分),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录取;
2、1996—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,全班共14人获奖;
3、1997年高考,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.67分,数学平均分为117分,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,600分以上的9人,22人考入北大、清华。(当年北京市清华录取线567分)。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,这个班2/3的学生,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,1/3的学生是就近入学的学生,俗称“大拨哄”。
(1):实验班
孙维刚老师从1980年开始,对普通校的学生进行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,第一轮、第二轮、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,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:
第一轮班,除1人外,高考全部上线,五人上清华北大;
第二轮班,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、清华;
第三轮班,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、北大。
更重要的是,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,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、拿到奖学金;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、博士。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,但经过孙老师6年的培养,不论是在大学里,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,都全面发展、备受称赞。
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——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,在学校里,他甚至连组长这样的“头衔”都不曾有过,最高的“职务”就是班主任。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,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。
那我们可能会想,这一波又一波优秀的学生,一定经受了魔鬼式训练吧,一定度过了相当“充实”的六年吧?然而并不是这样。
教学案例
①孙老师的学生,没有任何硬性要求的家庭作业,晚上必须九点前上床睡觉,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8个小时以上。
②孙老师的学生,因为孙老师常常在外讲学,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没有老师给他们上课,他们自己给自己上课!
③孙老师的学生,初一上半学期就学完初中数学课程,下学期带着红领巾去参加数学中考,班平均分比东城区平均分还高一大截!
④孙老师的学生,初中三年学完高中课程,高考中数学平均分达到117(满分120)!
⑤孙老师的学生,有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(IMO)金牌获得者,有西屋科学奖(美国青少年科学方向最高奖,俗称少年诺贝尔奖)获得者……
孙维刚老师的教学方法——“结构教学法”
孙维刚怎样教数学?他说:“八方联系,浑然一体,漫江碧透,鱼翔浅底。”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“结构教学法”,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,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。
(1)“八方联系,浑然一体,漫江碧透,鱼翔浅底。”
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,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。而孙维刚老师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,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,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。几种证法出来后,孙老师再问“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”,学生答“(n-2)180,”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,孙维刚做总结—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。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,可是,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,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?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“强大”起来。
(2)“一切都有为什么”
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:“您在课上讲,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,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,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?”
老师回答:“这是数学上的规定,没有什么。”
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,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,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,甚至感到了残酷—几经如此,求知的火花将熄灭,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。
孙维刚说:“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,数学尤其如此,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。”
(3)“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,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。”
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:“这点儿东西(指教学内容)揉碎地给他们(指学生)讲了8遍啦,可一考试,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,这学生可怎么教?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,你怎么教,他怎么会,你不教,他也会。”
孙维刚说:“应当承认,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,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—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,第二天布置给学生。重点中学讲什么,怎么讲照过来,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。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,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。”
孙老师说,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,“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,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。”
孙维刚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,热爱社会主义祖国,热爱他所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。当他成为受到公众和社会信任的人时,他真心实意的把自己当作了社会和公众的财产。他待人谦虚平和,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了挚爱和责任感。他严谨治学,学识广博,勤于求索,思想深刻,他在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成就,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中极为难得的范本。
从教四十年来,孙维刚同志把他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献给了他所挚爱的学校,他所挚爱的学生和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。他的才学,他的自信,他的勇略,他的毅力和他永无止境的进取精神,都会长久地激励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创新,努力工作,一无返顾地走向奋斗之路,成功之路!